●揭傒斯全集詩集詩續集
所藏遠山圖
題陳氏松巢圖
重送曾應奉及周鄒諸君子
雜詩
寫興五首壽吳大宗師
雨中作
送劉旌德
題淵明撫松圖
題趙子昂寒翠圖
送馮尊師還岳陽
題蘆雁四首
題李陵送蘇武圖
題風烟雪月四梅圖
題牧羊圖
題草蟲圖二首
再題二首
題石頭和尚草菴圖
題何尊師畫牛圖
題柯博士為方叔高所畫墨竹
丘氏南陵月磯亭
題四梅圖
題蒲萄
從他痛辭
贈許道士
題李見心小蓬萊
黃母吳氏挽歌
送墨工潘生還臨江
武岡扶丘山紫府延壽宮宋張真人守靜所居也至今禱雨暘輒應其徒純真子饒君禮誠延祐中入京師為今玄教大宗師吳公所知居太乙延福宮十五年將南還山中詩以送之
題漁樵問答圖
題劉商觀弈圖李伯時臨蘇子瞻跋茅君彥刻
題陳所翁雙龍圖為寅上人作
題玉笥山邵道士所藏宋方奉使贈劉道士
題彭尊師禱雨詩卷
題春龍聽雷圖
送黃判官歸江西
和劉修撰十二辰詩
發臨湘得風
○所藏遠山圖
蒼蒼兮遠山,飛瀑兮潺潺,思王孫兮未還。蒼蒼兮遠巘,飛瀑兮偃蹇,思王孫兮未返。白石之上,青松之間,上有飛雲,下有流泉,悵王孫兮留連。留連兮何極,望青山兮使予太息。太息兮予獨思,王孫兮如玉。
○題陳氏松巢圖
雲英英兮承宇,松庚庚兮在戶 【 庚庚,後一「庚」字原闕,據四部叢刊本補。】 。問此何所兮,廬山之陰,大江之滸。雲可衣兮松可巢,君何為兮不來,予何為兮延竚。山則有薇,水則有魚。君歸來兮,予與女同居。
○重送曾應奉及周鄒諸君子
晨興戒徒旅,行子即長路。天衢風雨過,升陽在高樹。發軔東南門,解櫂紛往緒。廻瞻彤庭闕,仿彿玉堂署。遺榮誠所難,勇退無枉步。聯翩數君子,意氣更相慕。文采掩春華,清言敵朝露。超遙去留迹,曾何吝情愫。懿此昌明時 【 昌明時,四部叢刊本作「昌時明」。】 ,各有丘園趣。
○雜詩 【 此組詩,四部叢刊本題作雜詩五首,此為其第三、第五首,餘三首已見卷一。】
嚶鳴出深谷,草木皆化滋 【 化滋,四部叢刊本作「華滋」,似當從。】 。昨日悲嚴霜,爛熳揚光輝。鷄鳴車馬動,日暮交橫馳。賤士錦鞍韉,貧女金裳衣。各願得所欲,及此豔陽時。
城南有名園,車馬何喧喧。綠池夾高柳,百草朝且鮮。平明集高臺,日暮不能還。美酒百壺少,豐廚豈論錢 【 豐廚,四部叢刊本誤作「農廚」。】 。麗服羅四座 【 服,原闕,據四部叢刊本補。】 ,急管應繁絃。燕歌儼成行,趙舞交蹁躚。但得主人顧,陋質自成妍。還過舊遊處,池館謾依然。
○寫興五首壽吳大宗師 【 四部叢刊本題作寓興五首壽大宗師吳。】
古稱神仙人,乃自秦漢間 【 乃自,原作「乃是」,依四部叢刊本改。】 。由來英雄士,重己輕人寰。子房遇黃石,取履非所艱。一朝從赤松,高風安可攀。□□後千載,獨立當玄關。
昔有安期生,本是漢奇士。高視羣雄間,竊鄙蒯徹計。學道滄海上,却粒咀元氣 【 却粒,原作「却立」,依四部叢刊本改。】 。一食如瓜棗,金石焉足貴。超凌八極外,洞達無始際。時從王子喬,吹笙下遊戲。咄爾燕齊人,宿留安可致。
方朔起平原,高志凌紫氛。上書三千牘,長揖萬乘君。淪跡寄中朝,高爵固非羣。繾綣緣世主 【 緣,原誤作「綠」,依四部叢刊本改。】 ,諧笑匡國均。三食王母桃,不受王母嗔。高風軼萬代,誰歟繼清塵。
伯陽閔衰周 【 衰周,四部叢刊本作「宗周」。】 ,西度函谷關。誰令守關者,再拜希一言。斂容為之陳,文字至五千。聊因令尹啟,本欲使之傳。煌煌百代下,繼者良獨難。
赤松隱崑崙,廣成在空同。德為王母歸 【 王母,「母」字原闕,據四部叢刊本補。】 ,道與軒轅通。既駐赤水駕,時款玄圃宮 【 玄圃,原作「立圃」,誤。依四部叢刊本改。】 。先天本非始,後天亦無終。自非玄德人,誰能躡奇蹤。
○雨中作
孟夏涼風來,吹我羅裳衣。此服豈不稱,炎暑方及期。婉孌庭中花 【 婉孌,四部叢刊本誤作「婉戀」。】 ,煌煌有光輝。自信好顏色,何能與時違。冥心委元化 【 委,四部叢刊本缺。】 ,勿為後世嗤。
○送劉旌德 【 四部叢刊本題作送旌德劉。】
大火流坤維,西風集庭柯。積潦不歸壑,浮雲欝嵯峨。山東擁盜賊,淛右疲征科。嶺外兵不解,湖南及干戈。郡縣無良材,平人嬰禍羅。宓氏彈鳴琴,言游亦弦歌。劉子宰旌德,為治當如何?
○題淵明撫松圖
抱拙辭下邑,曠然獲所安。孤松臨廣園,聊且共盤桓。清晨散遊策,日入自當還。霜露不相貸,時物倐殊觀。茲植焉所貴,昔為聖者嘆。
○題趙子昂寒翠圖
石潤欲生雲,山寒疑有雨。高林葉盡脫,低篁綠堪數。因知靜者要,更覺王孫苦。小草枯樹根,茸茸欲華予。
○送馮尊師還岳陽
馮公往天岳,夙抱丹霞賞。結構何威巍,連延瞰高爽。飛縈帶遙甸,周覽春泱漭。日落長沙明,風廻洞庭響。事因多病簡,道與流年長。郡邑費招邀,賢豪畢知獎。翳然庭中樹,宴坐寂餘想。流雲時縱橫,幽弄自來往。還因採靈藥,相覿稽神懹 【 神懹,四部叢刊本作「神壤」,似當從。】 。悵望忽言歸,川塗日脩廣。
○題蘆雁四首
江湖處處非,況汝一身微。如何却欲下 【 下,原作「不」,依四部叢刊本改。】 ,只合更高飛。
自不作雙飛,沙頭叫向誰?碧天無限好,何處不堪隨?
朝飛自作行,夜宿更成雙。誰能如此鳥,和月占秋江。
寒就江南暖,饑就江南飽。莫道江南惡,須道江南好。
○題李陵送蘇武圖 【 四部叢刊本題下有「三首」二字。】
一與故人別,死生寧復親。休言典屬國,猶得畫麒麟。
今朝送漢節,迢遞入秦關。惟有沙場夢,相隨匹馬還。
慘澹河梁路,參差塞上山。誰言是死別,日夜望生還。
○題風烟雪月四梅圖
逍遙芳樹下,邂逅寒花發。立盡晚來風,明朝恐成雪。
高花開幾點,澹靄拂成衣 【 成,胡思敬校云:「一作『我。』」】 。遙瞻應不見,相對尚依稀。
年年霜雪裏,得見此花開。此花元不筦,一任雪霜催。
玉樹臨風好,更於明月宜。空山冷相照,未必有人知。
○題牧羊圖
求牧既已得,敗羣還復去。白晝捫蝨眠,清風滿高樹。
○題草蟲圖二首
傾陽朝莫同,忘憂歲年改。蜂蝶那得知,側翅方采采 【 翅,四部叢刊本作「翹」。】 。
有竹不必多,有荳當自熟。坐看蜻蜓輩,日晏紛相逐。
○再題二首
種藥都防夏,滋蘭總為春。青蛙與蜥蜴 【 蜥蜴,原作「蜥蝎」,依四部叢刊本改。】 ,何用亦紛紛。
直節宜彌堅,弱蔓弱空纏 【 弱空,「弱」字原闕,據四部叢刊本補。】 。微霜一夕降,蚱蜢亦悽然。
○題石頭和尚草菴圖
青天不可量,好風亦無價。試覓菴中人,蕭然古松下。
○題何尊師畫牛圖 【 圖為一牛,並無坡岸、草樹、人物之屬 【 此注四部叢刊本作詩題,「為」作「惟」。】 。】
莫是度關者,寧非喘月時。茫然天地內,誰問復誰知。
○題柯博士為方叔高所畫墨竹
蒼蒼四君子,意氣侵雲端。六月不敢近,蕭蕭風露寒。
○丘氏南陵月磯亭
明月滿灣碕,先生獨釣時。漁人渾未識,惟恐白鷗知。
○題四梅圖 【 一兼松竹,一兼雪月,一兼水仙、山礬,一兼蘭與芝。】
小徑蒼松側,疎籬翠竹間。相逢如有約,久立不知還。
亂蕊遠難分,寒香近却聞。何人心與迹,於此可同羣。
誰將配水仙,更欲比山礬。試問花知否?臨風笑不言。
芝草黃金色,蘭心紫玉蕤。忽從花下見,可恨不同時。
○題蒲萄
翠實肥初熟,瓊漿迸欲流 【 迸,原作「近」,依四部叢刊本改。】 。向來為酒者,一斗博涼州。
○從他痛辭 【 幷序】
江少虞類苑載:開寶中,金陵人脩故營 【 故營,四部叢刊本作「故塋」。】 ,得石記,隸書「從他痛」凡數百字 【 數百,四部叢刊本作「累百」。】 ,末復云:「不為石子盡,更書千萬箇從他痛。」未幾,王師渡江。余謂此必埋恨者,非渡江讖也。作從他痛辭。
石可絕,恨不滅。日月雖光明,不照石上情。情深化作秦淮水,水流成血波濤起。流入東方大海中,風吹復向秦淮裏。秦淮裏,深復深。土囓石上字 【 土囓,原誤作「上囓」,依四部叢刊本改。】 ,字字痛連心。痛連心,從他痛,秦淮水,空相送。除是相逢話痛時,始是此心無恨期。
○贈許道士
廬山道士許自然,二十武當學飛仙。白雲冥冥不可見,天際時聞清嘯傳。虎將乳子共遊戲,龍化老人同食眠。無求始悟身非患,有道方知世可捐。忽聞賣藥入都市,便欲乘風凌紫烟。紫烟之中曠邈邈 【 曠,原作「懭」,依四部叢刊本改。】 ,下視人世真堪憐。爾曹齷齪塵埃下,何日南山歸種田。
○題李見心小蓬萊
媧皇狡獪弄餘智,手插神山滄海裏。不教寸碧落人間,弱水更環三萬里。何人摶土為此奇 【 摶,原誤作「搏」,以意改。】 ,太乙真人謫仙子。芙蓉為舟桂為楫,碧玉連環白雲履。山根植棗漸如瓜,山頭種玉今成髓。平生九州視一豪,秦皇漢武空勞勞。山林冥杳有鳥號 【 有鳥,四部叢刊本作「百鳥」。】 ,明月飛出琴聲高。
○黃母吳氏挽歌
新安之水清且深,深深如見黃母心。新安之山高且烈,烈烈如見黃母節。母也不幸早嫠居,三十未有二十餘。六十餘載一日如,子又能孝孫詩書。嗟母之德靡不宜,人歌不足國旌之,爾今死矣歸何時。新安之山可鏟而夷,新安之水可陸而馳,黃母之德不可思。
○送墨工潘生還臨江
豫章朱氏以墨名,直與郭■〈王巳〉爭豪英。臨江潘氏得墨法,乃自柯山翁彥卿。朱氏親承天子詔,墨入奎章獨稱妙。潘氏近日來京師,羣公得之惟恐後 【 羣公,原作「羣工」,依四部叢刊本改。】 。潘云吾墨猶草草,盡藝為之當更好,明年此際來京師,始知吾墨堪為寶。東風蕩蕩吹燕山,行人髯髯掉臂還。明年獻墨奎章閣,却與朱氏分朝班。
○武岡扶丘山紫府延壽宮宋張真人守靜所居也至今禱雨暘輒應其徒純真子饒君禮誠延祐中入京師為今玄教大宗師吳公所知居太乙延福宮十五年將南還山中詩以送之
洞庭之南,扶丘之山,緜連九疑控百蠻。昔在嘉定之世,真人張氏隱居學道於其間。
祈晴即晴雨即雨,奔走郡縣勞躋攀。鋤雲架霧開紫府,采芝種朮留朱顏。夜驅猛虎守庭戶,晝役鬼物除榛菅。真人乘雲上天去,但有青鸞白鶴長往還,雲霆尚興司豐艱。爾來一百五十歲,弟子饒君通道氣。一往京華十五年 【 往,四部叢刊本作「住」。】 ,太乙宮中獨超異。不求逸少寫黃庭,欲逐浮丘攬香袂。南望悽其憶故宮,黃河日與夢俱東。河流到海不復返,故宮長在白雲中。天地無停機,日月無淹軌。歸去乘 【 歸去乘,「乘」,胡思敬校云:「一作來」。四部叢刊本即作「來」,似當從。】 ,白雲裏。
○題漁樵問答圖 【 胡思敬校云:「全集佚」。今四部叢刊本存。】
我在孤舟爛醉來,君從何處看棋回?高山流水元同調,明月清風不用媒。江上柳,早先摧;天上雁,正徘徊 【 正,原作「立」,依四部叢刊本改。】 。富貴何如歌一曲,功名爭似酒三杯。我但負薪君但釣,百年誰喜復誰哀。
○題劉商觀弈圖李伯時臨蘇子瞻跋茅君彥刻
劉商畫手神運筆,龍眠臨之如己出。不知弈者何代人,雖無名姓若有神。神凝志定萬緣息,觀者亦復遺春秋 【 春秋,四部叢刊本作「秋春」。】 。松風吹衣石泉響,朱草叢生玉芝長。眉陽仙客最相知,更託茅君寄心賞。
○題陳所翁雙龍圖為寅上人作
雙龍畫擘玄淵開,萬物顛倒隨雲雷。龍公被髮向空寫 【 寫,四部叢刊本作「下」。】 ,身是真龍非畫者。鐵作鬚鬣玉作鱗,電出兩目雲繞身。偶然會合此何處,仰面向天天不嗔。世間玄轉空形影 【 玄,四部叢刊本作「眩」。似當從。】 ,倐忽變化那能省。高僧說法夜來聽 【 高僧,原作「高曾」,依四部叢刊本改。】 ,誰道相逢非夢境。斗牛蒼蒼風雨暮,泉阿豈識延平路。當時縱無雷煥與張華,未必終藏不飛去。
○題玉笥山邵道士所藏宋方奉使贈劉道士 【 宋方奉使,四部叢刊本誤作「米方奉使」。】
紫帽山人方孚若,臨江謫居亦行樂。二十四磵緣源行,三十三峯看月明。奉使不愧蘇子卿,招隱更遇劉佺平。劉郎彈琴震金石,方公作歌酒和墨。一時意氣傾座人,千載風流寄仙籍。兩公一去無消息,竹下松間盡行跡。遺墨蕭條鎖白雲,山中歲歲桃華春。宋金往事無勞問,夜夜虛壇候子真 【 子真,四部叢刊本誤作「子貢」。】 。
○題彭尊師禱雨詩卷
道人役雷如小兒,顛倒鬼物愁蛟螭。祈晴得晴雨得雨,身不勝衣膽如虎。東通吳越北淮漢,到處逢人憂水旱。手提豐歲與疲甿,金帛盈庭未曾看。閩山叠叠躋金峯,蘄山叢叢碧玉宮。洗劍長留雙澗月,彈琴尚憶萬松風。大臣無端薦天子,十年留滯京華裏。悠悠扈從春復秋,歸心已逐東流水。去年天下旱且蝗,流殍滿道無人藏。安得君等遍八荒,不使水旱憂堯湯 【 堯,原作「克」,依四部叢刊本改。】 。
○題春龍聽雷圖
雷之馮 【 之,四部叢刊本缺。】 ,神龍興,雲行雨施四海清。雷之震,神龍奮,雲行雨施四海潤。雷之令,神龍聽,雲行雨施四海慶。聖君在上,賢臣在下,我無事而觀化。
○送黃判官歸江西
西辭夜郎國,北上邯鄲道。方厭東華塵,人說黃平好 【 人說,四部叢刊本作「又說」。】 。黃平遙遙渡五溪,五溪更在洞庭西。十年世事浮雲裏,一日孤舟萬里歸。桃花流水孤舟客,白髮青山五色衣。堂上慈親稱壽慶 【 壽慶,四部叢刊本作「壽處」。】 ,堂前新婦拜姑時。隣人邀種南山豆,野老同尋北谷芝。人生出處須經意,富貴悠悠差是非。
○和劉修撰十二辰詩
掘鼠可以充飢,飯牛可以待時。何須入穴求虎子,更學狡兔三穴為!我生誤逐攀龍者,歲蛇冉冉那堪把。又無筋力騎快馬,日射黃羊陰山下。空餘野性獮猴同,但求歸作祝雞翁。柴門狗吠閉閣睡,萬事渾如牧猪戲。
○發臨湘得風
臨湘縣前江水流,茅廬沽酒大如舟。莫道天風不相待,一時吹上岳陽樓。
◇文集◇
卷一
卷二
卷三
卷四
卷五
卷六
卷七
卷八
卷九
補遺
●揭傒斯全集文集卷一
制表
○制表
金紫光祿大夫山東行尚書省兵馬都元帥知濟南府事特封濟南公致仕贈効忠宣力佐命功臣榮祿大夫司徒柱國追封齊國公謚忠襄張榮加贈推忠宣力正義佐命功臣太師開府儀同三司上柱國追封濟南王仍謚忠襄制
妻齊國夫人宋氏進封濟南王夫人制
諸王忽都答兒追封雲安王謚忠武制
諸王羅羅■〈碍,角代石〉追封保寧王謚昭義制
申命三十九代天師張嗣成制
進至大聖德頌表
皇太后加尊號監修國史府賀表
天壽節監修國史府賀表
元旦翰林國史院賀皇太后表
天壽節代蒙古國子監賀表
上再即位奎章閣賀表
奎章閣賀正表
冊皇太子奎章閣賀表
聖節賀表
奎章閣賀表
藝文監賀表
△金紫光祿大夫山東行尚書省兵馬都元帥知濟南府事特封濟南公致仕贈効忠宣力佐命功臣榮祿大夫司徒柱國追封齊國公謚忠襄張榮加贈推忠宣力正義佐命功臣太師開府儀同三司上柱國追封濟南王仍謚忠襄制
朕纂承基緒,每思創業之惟艱;褒卹勳勞,常恐推恩之未至。況山東諸侯之起,皆天下良將之雄,既盡厥忠,宜豐其報。
某官沈幾先物,遺愛在人。方保有齊民,已知真主之受命;及歸我太祖,歷事累朝而致身。秣馬南征則孱金亡走,拔劍東指則逆璮就擒 【 逆璮,原「璮」字空缺,四部叢刊本作「壇」亦誤。逆璮,指李璮,元史入叛臣傳。】 。握兵柄者餘四十年,未嘗妄殺;臨軍陣者凡數百戰,動必有功。故詔有「張相」之稱,而世任元戎之寄。雖列土之封,猶及於懸車之日;而漏泉之澤,未究於蓋棺之餘。況在爾孫,復為朕使,或守藩維於外,或司喉舌於中。世篤忠貞,人推謹慎。是用因爾山川之履,增爾勳號之崇。秩既陟于三公,爵仍超於五等。乃爾自致,非朕敢私。
於戲!紫綬金章,尚念初來之日;丹書鐵券,永膺異姓之王。神其有知,服此加命!可。
△妻齊國夫人宋氏進封濟南王夫人制
昔國有東諸侯,既封于濟。今朕嗣大歷服,申爵以王。載永齊體之賢,宜與從夫之典。
故某官妻宋氏,早以令德,相其良人。舉五十萬衆以歸朝,歷三百餘戰而盡節 【 盡節,原作「書節」,依四部叢刊本改。】 。分茅胙土,傳及子孫;襲組彯纓,布列中外。皆爾相成于警戒,用能共濟于艱難。是用錫爾卿封 【 卿封,四部叢刊本無「封」字。】 ,貴其爵號,以篤爾後,以報爾前。
於戲!翟茀魚軒,尚服異恩於永世;虎頭燕頷,從懷舊將於當年。其迪爾家,以贊皇國!可。
△諸王忽都答兒追封雲安王謚忠武制
昔我世祖,親定雲安,命九王以鎮之,將百年于茲矣。乃者國家多故,邊圉失宜 【 邊圉,四部叢刊本作「邊圄」。】 。健將驕王,遂據城而稱亂;陳師鞠旅,方下詔以討平。粵有忠烈之臣,乃在伯叔之籍。爰申褒卹 【 爰,四部叢刊本作「愛」。】 ,以慰死生。
故忽都答兒,沉鷙有謀,剛勇獨斷。三世藩輔,蔚為磐石之宗;一心朝廷,不忘社稷之計。方天曆之反正,而遠人之未思,中慶則伯忽要盟 【 中慶,四部叢刊本作「中虔」,誤。中慶,元路名,與下烏撒均屬雲南行省。】 ,即飛章而上變;烏撒則僇余既叛,先率衆以抗鋒。見危而奮不顧身,力戰而繼之以死。報已後矣,朕甚憫焉。雖析爵以列侯王,何裨地下;仍賜錢以給妻子,式表予哀。
嗚呼!為子必孝,為臣必忠。既克承于我祖,無言不酬,無德不報,尚永顧于爾邦。魂而有知,服此休命!可。
△諸王羅羅■〈碍,角代石〉追封保寧王謚昭義制
臨戰陳而思孝,必有勇功;於板蕩以盡忠,斯無愆義。往在諸父羅羅■〈碍,角代石〉,世鎮南詔,心貫上蒼。適嬰天曆之兵,獨戰羅雄之境。力竭而援不至,兄死而弟亦隨。山川以之興悲,日月為之動色。有宗王而盡節,宜諸將之同心。遂使叛亡,無不葅醢。非褒卹之獨後,屬內外之多虞。故疇爾庸,超五等而命爵;載考爾行,詔百世以易名。申錫緡錢,以給家屬。所以昭國典,所以勸遠臣。
噫!得猛士以守四方,孰如同姓;明俊德以親九族,尚監異恩!可。
△申命三十九代天師張嗣成制
朕惟老聃度函谷關,未始忘于天下;留侯從赤松子,豈果棄於人間?式啟聖人神道設教之門,遂任天子為民請福之寄。主其法者,代有功焉。不遠而朝,宜新厥命。
翊元崇德正一教主嗣漢三十九代天師太玄輔德體仁應道太真人主領三山符籙、掌江南道教、知集賢院道教事張嗣成,神明之裔 【 神明,四部叢刊本無。】 ,道德之宗。自爾祖之遇世皇,蓋有天意;洎乃父之於仁廟 【 洎,四部叢刊本誤作「泊」。】 ,益簡帝心。雖有道之長,實係聖明之主;而無為之治,庶聞清靜之風。誕播玄休,屢昭靈應。卿既克承于後,朕亦丕勞爾先。往者海水為災,再免黔黎於昏墊;近而天時作慝,三致雨雪之感通。功成弗居,禮宜有報。
噫!神仙以忠孝為本,尚無愧于傳賢;帝王以天地為心,曷敢忘於敬德!見所帶職號悉如故。
△進至大聖德頌表
皇帝福蔭裏,江南布衣臣揭傒斯言:
恭惟正月七日,皇太子暨丞相百僚耆耋等,以皇帝陛下出撫邊陲,入繼大統,豐功盛德,高出千古,握符御極,宜獲徽稱,即日詣大明殿冊上尊號。十有一日,躬事太室,獲瑞雪之應。二月十有三日,詔告天下,覃恩中外,天人協慶,日月增華,凡有性情,莫不欣戴,宜形歌頌,以達和氣。臣傒斯誠惶誠恐 【 誠恐,四部叢刊本作「誠懼」。】 ,頓首頓首。
臣聞古者聖人之歌,莫先於詩。故聖主賢臣有大功顯行,必載之詠歌,使天下曉然知君臣之所趨,德化之所由。見善而遷,聞義而起 【 而起,胡思敬校云:「『起』疑『徙』」。】 ,去之萬里,如立其朝;後之萬世,如生其時;所以事神保民,無右於此。故有虞命夔以教之,周置大師以掌之。君臣朝燕必有賦,郊廟薦享必登歌。蓋詩之為道,誦其辭,無鈎棘叢雜之繁;聆其音,有往來疏數之節;玩其義,有優柔沉蘊之旨。其感於人也易,其入於人也深。乖沴之氣可變而為祥風甘雨,姦回之行可化而為忠鯁貞良。是以聖人尚之。故雖反復典謨訓誥之文,不若賡明良之歌 【 賡明良之歌,四部叢刊本作「歌明良之賡」。】 ,康衢、擊壤之謠,周南、召南之什,下至農野婦豎 【 婦豎,四部叢刊本誤作「婦監」。】 ,一關其耳,熙熙灝灝,想見其治。漢魏以來,騷人賦客,時時間作,雖不能盡追古道,其抒情蓄志,可興可觀,斯義緜緜,庶幾未泯。聖明之世,尤所宜聞。
欽惟統天繼聖欽文英武大章孝皇帝陛下,道準天地,德繩祖考。惠澤周乎無間,威稜叠乎八表。舉前王未究之禮,敍洪範載錫之疇。孝弟足以厚黎民,剛明足以制萬幾。見賢如己能,聞諫如己出,去惡如薙草芥 【 去惡,四部叢刊本作「惡惡」。】 ,好善如嗜飲食。允文允武,赫赫巍巍。宜其克集大勳,君臨天下,載膺顯冊,彰厥大猷。而耆俊如雲,良士如林,必有振發毫楮,鋪張洪業,為一代之盛典,若微臣者,曾何足云。
然想像於丘岑畎畝之中,不若覩快於輦轂之下;繼漏於筐篋刀筆之末,不若聲諸詠歌之間。近可以風動四方,遠可以流耀無窮。臣自揆才薄迹微,無以補益毫髮,幸因覉旅,獲際盛明,謹譔聖德頌一篇,繕寫投進。雖不足以加天地之大,日月之明,載之簡牘,傳之天下,亦可以見聖明德化之所由也。臣無任瞻天樂聖、激切屏營之至。謹奉表以聞。臣傒斯誠惶誠恐 【 誠恐,四部叢刊本作「誠懼」。】 ,頓首頓首,謹言。
△皇太后加尊號監修國史府賀表 【 延祐二年】
聖主尊親,稽先朝之盛典;慈闈進號,備昭代之徽稱。寶冊載膺,瑤圖永固。 【 中賀】 欽惟儀天興聖慈仁昭懿壽元全德泰寧福慶皇太后陛下,德全坤厚 【 坤厚,四部叢刊本作「神厚」。】 ,功底泰寧。福莫大於多祥,兩開帝業;慶莫隆於至養,咸戴母儀。式兼崇極之名,益衍昌明之祚。臣某等久塵台鼎,叨總圖書。興聖春融,幸仰陪於大禮;含飴日永,願丕贊於鴻猷。
△天壽節監修國史府賀表
一人有慶,節肇紀於重三;萬壽無疆,位永乘於九五。乾坤薦祉,朝野騰歡。 【 中賀】 欽惟皇帝陛下 【 欽惟,四部叢刊本作「慶惟」。】 ,道大德純,功崇業廣。舉賢能,興學校,天下文明;異章服,同車書,海內率俾。克極尊親之孝 【 克極,四部叢刊本作「允極」。】 ,益隆致治之基。臣某等任忝國鈞,職嚴金匱。蓬萊宮殿,幸依日月之光;河洛圖書 【 河洛圖書,四部叢刊本作「河圖洛書」。】 ,不纘皇王之統。
△元旦翰林國史院賀皇太后表 【 延祐三年】
天子當陽,八表奉夏時之曆;皇闈獻歲,萬年稱元日之觴 【 元日,四部叢刊本作「元旦」。】 。雲氣蓬萊,春風宇宙。 【 中賀】 欽惟尊號陛下,德含坤育,運啟泰亨。推「福慶」以致崇,日星顯號;溥「慈仁」而協治,雨露羣生。陰教修而母道隆,孝理彰而聖功遠。臣某等欣逢盛旦,忝綴周行。玉署日和,願播思齊之美;瑤圖天廣,永居長樂之尊。
△天壽節代蒙古國子監賀表 【 延祐二年】
一人受命,適符上巳之辰;萬歲稱觴,載協壽星之紀。照臨所被,慶抃惟均。 【 中賀】 欽惟皇帝陛下,德猶日中,養以天下。暨聲教於四海,俗美風淳;舞干羽于兩階,河清嶽晏。益體乾剛之用,式隆震夙之祥。臣某等學守國書,班聯冑監。龍顏日角,仰瞻穆穆之光;鶴算龜齡,俯效綿綿之祝。
△上再即位奎章閣賀表 【 天曆二年】
六龍啟運,飛躍得聖人之時;萬象趨新,變化合太平之應。普天之下,如日再中。 【 中賀】 欽惟皇帝陛下,剛健粹精,聰明神武。霜露洊更而不失其正,乾坤再造而不居其功。惟其有帝堯帝舜之聖仁,乃能行祖甲祖庚之揖讓。慎徽五典則崇孝友以率先,表章六經則進儒雅以為本。皆天理人心之至當,必明君義辟而後知。宜曆數之在躬,雖同體而不易;況祖宗之大統,豈違道所可求。是以踐祚之初,甘露卿雲,諸福畢至;及夫明詔之下,扶桑若木,萬姓歡呼。允長馭於權綱,斯永保夫社稷。臣某等叨聯延閣,適際清明 【 清明,四部叢刊本作「清朝」。】 。羲畫禹疇,願闡皇王之秘;虞韶殷輅,丕昭禮樂之隆。
△奎章閣賀正表 【 天曆三年】
天人有造 【 天人,四部叢刊本作「大人」。】 ,治隆揖讓之餘;正月始和,慶協發生之妙。車書萬國,干羽兩階。 【 中賀】 欽惟皇帝陛下,道接百王,統承三正。達夫郊社之禮,禘嘗之義,敬致其嚴 【 敬致,四部叢刊本作「躬致」。】 ;觀乎天地之德,日月之明,益躋于聖。是用格于上下,莫不歸其照臨。臣某等忝職西清 【 忝職,胡思敬校云:「忝職原作恭惠,魏校改。」四部叢刊本亦作「恭惠」。】 ,依光北極。君臣父子,永敦天秩之常;禮樂詩書,誕播皇風之盛。
△冊皇太子奎章閣賀表
重明麗正,作離咸仰於皇文;一索得男,出震允宜于主器。既疏封於玄土,爰正位於青宮。所以繫人心,所以本天下。欽惟尊號陛下,敬隆郊廟,德洽乾坤 【 德洽,四部叢刊本作「德裕」。】 。當春秋鼎盛之時,建宗社靈長之計。惟聰明可以正百辟,俾綜樞機;惟元良可以貞萬邦,足副儲貳。重以羣臣之固請,聿遵累聖之宏規。然監國撫軍,教尤資于四輔;而問安視膳,禮必謹于三朝。式養聖功,用光帝業。臣某等屢陪大慶,思贊清時。近春日之載陽,益臻泰道;瞻前星之有耀,永固皇家。
△聖節賀表
陽德方亨,喜太平之有象;聖人在宥,宜仁壽之咸臻。八表同歸,萬年惟永。 【 中賀】 欽惟皇帝陛下,誕敷文德,克纘武功。既尊祖以配天,比隆三代;乃立嫡以主器,用貞萬邦。允昭仁智之端,是皆長久之道。臣某等叨陪清燕,莫贊聖明。多壽多男,徒切華封之祝;是彝是訓,願敷皇極之言。
△奎章閣賀表
聖人繼體,再昭揖讓之隆;天下歸仁,大慰平成之望。慶綿宗社,光被華夷。 【 中賀】 欽惟尊號陛下,德秉純乾,業承富有。妙天人之協贊,允曆數之攸歸。惟上有成康之君,下有周召之臣。而內獲皋夔之佐,則外獲唐虞之治。苟自躋于聖敬 【 苟自,四部叢刊本作「荀日」。】 ,咸世篤于忠貞。臣某等職忝西清,光依北闕。經邦論道,自有弼於鴻猷;養老尊賢,豈無裨于昭代。
△藝文監賀表
明繼明,聖繼聖,所以固皇圖;長以長,賢以賢,所以公天下。一人有慶,萬國懽心。 【 中賀】 欽惟 【 尊號】 陛下,仰之如天,就之如日。體兩朝之揖讓,有丕丕基;開萬世之隆平,惟明明后。此祖宗之深望,亦臣庶之所期。臣某等地切泰階,恩聯文苑。周為師而召為保,德冀過於成康 【 過於,四部叢刊本作「邁於」。】 ;稷教穡而契教倫,治永躋于堯舜。
又
一人受命,適嚴踐阼之儀;百辟在廷,已舉尊親之典。孝光天下 【 孝光,四部叢刊本作「孝先」。】 ,慶衍皇闈。 【 中賀】 欽惟皇太后陛下,德濟艱難,功成警戒 【 警戒,四部叢刊本作「警威」。】 。每念鴻圖之重,獨深燕翼之謀。申揖讓于中興,父而又子;導繼承于成命,長亦惟賢。宜膺至養之隆,永極徽稱之盛。臣某等名慚藝苑,身際熙朝。長樂怡愉,願密扶於聖治;大明照耀,庶丕闡於皇猷。
又
成命以長,惟天以啟聖人;南面受朝,不日而尊大母。愛敬之至,神明所歸。 【 中賀】 欽惟 【 尊號】 陛下,如日東升,以天下養。雖任寄伊霍之重,足以發皇明;必治資任姒之賢,有以基王化。尚致怡愉之樂,式彰孝弟之風。臣某等學愧前修,職嚴內監。仰陪大禮,時已際於風雲;共戴皇猷,壽永齊于天地。
●揭傒斯全集文集卷二
書
○書
上李秦公書
與尚書右丞書
答胡汲仲書
與蕭維斗書
△上李秦公書
五月吉日,豫章揭傒斯謹再拜奉書平章國公閣下:
夫士志為上,時次之,位次之。農不以水旱怠其耕,商不以寒暑輟其負販,故能致千金之產,登百穀於場,況士之志於道者乎!不逢於今,必顯於後。有其時,有其位,道行於天下,天也。無其時,無其位,道不行於天下,亦天也。君子無與焉。故士之所患者,志不立,道不明,不敢計其時與位也。因其時,求其位,以行其道,此士之志也,而不敢必乎天也。士苟志於道,生乎今之世,可謂得其時矣,然猶往往以不得其位為患,其信之不篤而欲必於天者,從而為之言曰:「上之人不能用。」夫士且怨且憤,嗚呼過矣。
嘗觀夫用舍之際矣。或一人薦之而百人沮之,不能使之不用,且大明其道於天下。或百人舉之而一人抑之,卒罷而歸,至老死而無聞。夫一人,至寡也,百人,至多也,用舍繫焉而無所容於力,非天也耶?上之人苟能知其力之所至,不能奪天之所與,不能畀天之所不與,賢者進而用之,不賢者退而黜之,不置一毫疎戚愛憎薄厚之心於其間,惟以國家得人為務;如是而下猶有不信乎道 【 下猶有,四部叢刊本缺「下」字。胡思敬校云:「『下』字各本均無,以意補。」】 ,上猶有遺才之恨者,未之聞也。抑又嘗觀士之志立矣,道明矣,得其時與位矣,而不能見知於其君,道終莫能以行,雖行而不遠。噫,何其道之難行也耶!
伏惟閣下學富而德廣,志勤而行實。不以摧困折辱而易其節,不以富貴顯榮而改其度。尊為天子之舊學,信為天子之腹心。位崇乎公相,功施乎社稷,名聲昭乎四海。可謂得其時與位,而道信行矣。又力能進退天下之士,而無一毫疎戚薄厚愛憎之心置其間,一務於為國而得人,天下之士,莫不喁喁然厲其志、修其道 【 喁喁,四部叢刊本作「顒顒」。】 ,以待時之用己。然以一人之明,籠天下之士,豈能保其果無遺才耶?亦舉其所知倡於其上而已耳。
僕少貧,粗習祖、父業 【 粗習,四部叢刊本作「粗襲」。】 。年十五六,即挾其所有,奔走衣食於四方。乘驚湍,絕峻崿,觸冒乎炎埃雨雪之間。或過午而未食,或既夕而猶邁。人情物態之變,風俗政化之異,本末順逆之由,蓋備嘗而徧覽之矣。至於國家內外之體,補偏救失之術 【 救失,四部叢刊本作「救弊」。】 ,亦嘗求其說而熟慮之矣。然未始敢以告諸人者,疏遠鄙賤之士,雖告而不信,徒取詬病焉耳!既無上下之援可自取爵位,而力行之又無知己之人可相告語;事苟利於時,不必由己出,然終默默自悼,行年三十有九,蠢然而無聞。近始因緣親戚,計可無旅食之憂,遂自豫章附舟五千里而至京師。雖童僕不敢攜一人,恐重以累諸人也。凡平生寓諸目,屬諸耳 【 寓諸目屬諸耳,四部叢刊本「諸」均作「之」。】 ,體於身,藏於心,不敢以告諸人者,閣下皆已行之矣。其未行者,必次第而行之,僕何敢踰涯越分而進以貽教玉人之譏。
夫翰林皆極天下之選,不以愚不肖,過相薦引,私竊自幸 【 私,四部叢刊本作「松」,誤。】 。事苟有集,庶幾由是而至於可為之地,以自見其生平之所志;萬一不然,亦可藉手以歸,曰:「吾嘗獲薦於翰林矣。吾嘗獲登李公之門矣。」益厲其志,修其道,垂之簡帙,傳之子孫,樂夫天之所以命我者用之舍之,不敢求必於天也。惟閣下少垂察焉。傒斯恐懼再拜。
△與尚書右丞書
傒斯再拜尚書右丞閣下:
僕聞因衆者可以顯立功,忘己者可以廣得賢。千尺之松,不蔽其根者,獨立無輔也。森木之林,鳥獸羣聚者,衆材咸濟也。是故自用無朋,專欲無成,得衆者昌,寡助者亡,此賢愚同知,古今一軌也。易曰:「拔茅茹以其彙征,吉。」夫泰之為卦,君子道長之時也。君子當道長之時,其進猶必引其類則吉,是進而不引其類,雖當泰之時,猶凶也。人方安居暇食,若無事於賢,一旦風飛雲會,加諸百官之上 【 加諸,四部叢刊本作「加之」。】 ,立於廟堂之內,以數尺之身,任天下之責,方寸之心,關天下之慮,雖有周孔之智,賁育之勇,未聞能獨成其功也。此僕於閣下不能無情 【 於,四部叢刊本作「與」。】 。
伏惟閣下聰明強毅,卓犖弘大。誦聖人之書,行古人之法 【 之法,「法」字諸本均無,胡思敬校云:「疑脫法字。」是,此據補。】 。為政知王道之本 【 為政,胡思敬校云:「『為』字據天順本文粹補。」按:四部叢刊本「為」字不缺。】 ,好賢有虛己之實,生民之所仰望,君子之所依歸。又當天子銳精求治之時,身任鼎鉉之寄 【 身任,四部叢刊本作「身住」。】 。以求治之時,當鼎鉉之地,而生民有仰望之情,君子有依歸之心,誠閣下垂名立功、報國顯親之秋也。然方今進賢用能之當否在閣下,富民理財之能否在閣下,斟酌庶務之宜否在閣下,天子之所屬寄、生民之所責望在閣下,其任亦甚重且難矣。夫上有宰相,下有參佐百官,而獨責任於閣下者,以閣下明王道,識治體,知本末之所先後,經權之所異宜也。此春秋所以責備於賢者耳。由今觀之,孰若一上下,齊彼己,旁羅俊乂,廣攬英賢,因其材而分任之 【 分任之,四部叢刊本無「之」字。】 ,而坐居其成功,則功可大,名可久,福可致而禍可消也。不然,一身且未知所計,況為朝廷計哉!
然鳳皇鸑鷟,非凡木可棲;絕奇異能,非常度可致。懸千金之賞,不患無徙木之人;市千里之骨,何憂無絕足之馬。果能推誠折節 【 果能,四部叢刊本作「誠能」。】 ,激昂鼓舞,則士必樂為用。士樂為用 【 「士樂」句:原無,依四部叢刊本補。】 ,何功不成?且進賢者,非所以市私恩也,將以佐天子,理萬民也。忠以出之,信以行之,忠信之人,天必祐之,毋患乎賢之不為用,但盡其求賢之道而已。牛之肯綮,逢庖丁之刃則解;木之盤錯,遇匠石之斤則離。毋患乎事之難行,但盡其用賢之道而已。然進一君子,則君子之類應;任一小人,則小人之類應。此善敗禍福之由,亦不可不審且慎也,惟閣下察焉。傒斯再拜。
△答胡汲仲書
傒斯頓首汲仲簿公執事:
傒斯比猥以陋薄之見,汎浮之辭,凟冒於執事,意甚悔之。既無及已。連月滯迹於外 【 滯迹,四部叢刊本作「滯留」。】 ,不得朝夕訪問,不圖閎大更枉還答,又以俗迫雨坐山疃者連旬,不得上謝,知執事於我何如哉。然賢者之待不肖,不肖之望於賢者,皆不可謂之無意也。苟有忠告,則肝膽相呈,心口相宣,不當蓄嫌畏挾,蒙背若市井途路之人也。故復有所祈,不敢默默遂止。
以執事好古之敏,信道之篤,智足以知之 【 智,四部叢刊本作「知」。】 ,勇足以行之,可謂魁傑特達、出羣之士。至於商略人物,言論風采,頗若無人。來書有云:「為衆所推,謬當斯文之託。」僕竊以為過矣。夫衰周之世,文、武幾墜,孔子以天縱之聖,出而為天下萬世之宗 【 出而為,四部叢刊本無「而」字。】 ,且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其自居者,好學而已。孟子當戰國之時,闢楊、墨,排縱橫,揭孔氏之道而明之,若埽穢翳,開日月之光,疏百川,益河海之深。及其辯也,曰:不得已。今幸與執事居休明之時 【 之時,四部叢刊本作「之世」。】 ,吾道光盛,賢士輩出,禮樂非甚崩大壞,際天所覆,莫不順軌。雖有孔、孟,猶不當驁然自任,略無辭讓之色。使執事所學之道,所居之世,誠當孔、孟之任,必待後世之人推尊而光顯之,不當自道若此;且以執事自處為何如時哉 【 何如時,「時」字原無,依四部叢刊本補。】 !
今年夏,見青田陸如山,謂執事自許直繼孟子,非知道之士,不能為是言者,猶或不識執事所言之旨。由今而言,則信有之矣。夫孔、孟,大聖賢也 【 大聖賢也,四部叢刊本作「大聖也,大賢也」。】 。當斯文之託者,若孔、孟可矣。而孔子曰:「攻乎異端,斯害也已。」孟子曰:「能言距楊、墨者,聖人之徒也。」然每與執事商論,則甚尊信佛、老氏,至欲合三氏而為一,則當斯文之託者,道固應如是耶?此皆甚不可者也。或謂執事有師道而無友道,誠知言哉!傳曰:雖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驕且吝,其餘不足觀也已。此之謂也。
來書又云:「前乎千古聖賢相傳之道,由詩若文而知;後乎千古,亦將由詩若文而知今之道。」余讀其言而悲之。自漢以來,繼述之文多,可讀之文少。夫道有本,文有體,尊卑大小 【 大小,四部叢刊本作「小大」。】 ,長短戚疏 【 戚疏,四部叢刊本作「疏戚」。】 ,華實正偽,截乎若天地山川之不可相陵,昭乎若日月星辰之不可相踰,離乎若飛潛動植之不可相移,惟適當而已耳。近見執事序黃成性文章,言辭夸大,皆非事實,其所稱舉,皆公卿大臣之事,非學道在下者所宜言;抑亦自任之素,不自知其言之過也。且文者,古聖賢不得已之所託也。而今世行道之士,不惟其事,尚欲託之此而垂後,不亦甚可悲夫!
僕之才不足以知執事,僕之言不足以曉左右。所以聞諸父師之訓 【 聞諸,四部叢刊本作「聞之」。】 ,有與執事戾者,聊為僭越申言之。前之言,敢以為執事之忠;後之言,敢以為執事之望。尚冀致諸用 【 致諸,四部叢刊本作「致之」。】 ,以幸學者,以示來世,則大願也。優柔之教,敢不敬承。聞將就天台之闕,不知何時定行,當於江滸一別。
△與蕭維斗書
傒斯再拜諭德蕭公閣下:
僕性分粗謬昏戇,絕不通時事,與人交不計隆薄能否,輒以古道相期待,俗下詬病日甚不止,終不愧悔,今復妄有謁于閣下焉。
惟天生賢哲,常曠數百載不一二見,及有其人,或又廢於庸主,格于讒忌,畫于懦怯畏慎,弗克卒其大業。僕甚痛之。自來京師,目覩耳聽,口誦心語,惟公才全學富 【 才全,四部叢刊本作「全才」。】 ,義精仁熟,謙讓克謹,去就有節,名與實侔,位與德稱,有古大賢之風。束帛之聘,累光丘園,每聘必增其秩,每召必優其禮,其尊德樂道,右賢尚能,崇信慕向,若漢高帝之于四皓,可謂隆矣。然四皓不出則已,一出則能割至尊之愛,定天下之本,建萬世之名,翛然而來 【 翛然,四部叢刊本誤作「脩然」。】 ,浩然而歸;來不見其所難,去不見其所窮,何其裕哉!且今天下非漢高之草創,皇太子聰明仁孝,過于惠帝,上親信篤愛,無高帝之惑溺,昔之儲貳不得與國家之政,今則無所不領,宜若公者知無不言,言無不從。然天下之賢士未振者,不聞有所舉;天下之政令有闕者,不聞有所陳;愔愔默默,日以懷去為務,又不能借一事決去就,使天下有識之士,蹀足搤掔,徘徊四顧而失望。僕誠愚鄙,未達其故。抑嘗舉之而未用,陳之而未行邪?則去就可以兆矣。
道行於天下謂之達,道不行於天下謂之窮。孟子曰:「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今公居達之時,行窮人之事,尤所未喻 【 尤所,四部叢刊本作「猶所」。】 。且天之生斯人也,豈徒欲寵榮其身體,利澤其子孫而已,亦欲使生民之有知也。公誠能高臥空山,遠引遐徼,則為巢、許、務、涓之徒可 【 可,四部叢刊本與下句「為」字誤倒。】 ,為嚴陵、魯連之徒亦可,雖欲驂風駟霞,詼詭變眩如偓佺、安期、羨門、盧敖、徐福之徒亦可。今業已出矣,食其祿而居其位矣,何乃若是恝恝邪?竊為公計,莫若攄肝瀝膽,激昂慷慨,極論天下之賢士,求當今政令之得失,典章文物之損益,君儲切身之急務,疏而陳之,苟其說行,則從容可為二疏之事;不行,則掛冠神武,拂袖而西矣 【 拂袖,四部叢刊本誤作「拂東」。】 。上不負朝廷之知,下不觖天下之望。天下之士,莫不想望風概,咨嗟嘆息曰:「蕭公真賢矣哉!」朝廷之尊賢下士,必自公始,則公進為國家之榮,退為斯道之隆,生為萬全之人,沒有無窮之名,不亦休乎?又不得已,則引年謝疾而去耳。或曰:公不得已而起,而身冒大名,被至恩,夙夜戰掉兢慓 【 兢慓,四部叢刊本作「兢慄」。】 ,猶恐不持。若夫進賢補過,則揆諫之司,吾所職者,輔迪是宜 【 輔迪,四部叢刊本作「轉迪」。】 。且言之而中,則吾之歸未可期;言而不中,則僇辱所歸。況若公者,進退語默,必有其時,豈庸豎賤走所能察識哉!僕益惑焉。夫公之出處非若彼旅進旅退之人,旅進旅退之人,雖千萬不足為天下輕重,公實有萬世之繫焉,不可不暴白于天下後世,使之有則也。念之,念之,時不再矣。
僕近行河濟之間,有過而歌者曰:「我行河濟兮,瞻彼泰山。聖人之不待兮 【 之,四部叢刊本下有「才」字。】 ,我道孔艱。進不汝信兮,退即汝諼。河兮濟兮,道靡靡兮。」乃撫栧送而和之曰:「泰山巍巍,吾其跂而。河水瀰瀰,吾其濟而。聖人雖遠,吾斯軌而。」因錄其詞,幷書以獻。惟公念生才之難,遭時之不易,憫斯民之無知,貸狂瞽之不察,視中道而導之歸。幸甚,幸甚。傒斯再拜。
●揭傒斯全集文集卷三
序一
○序一
吳清寧文集序
豐水續志序
蕭孚有詩序
孔氏譜序
重修揭氏族譜序
送劉旌德序
通鑑綱目書法序
范先生詩序
書王鼎翁文集後序
城南宴集詩後序
送胡伯友拜孔林序
送張掾序
送陳文學序
贈醫者湯伯高序
夷白先生集序
純德先生梅西集序
送程叔永南歸序
送族子時益赴南康主簿序
送李克俊赴長興州同知序
送劉真叟赴廣東憲幕詩序
宋史論序
△吳清寧文集序
廬陵代為文獻之邦,自歐陽公起而天下為之歸 【 歐陽公,四部叢刊本作「歐公」,以下文亦稱「歐公」視之,當從。】 ,須溪作而江西為之變。故江漢被文王之化,無思犯禮,華周感■〈木巳〉妻之哭,而變國俗;其所感雖殊,而人心之變一也 【 人心,「心」字原無,據四部叢刊本補。】 。須溪沒一十有七年,學者復靡然去哀怨而趨和平 【 去哀怨,四部叢刊本作「棄哀怨」。】 ,科舉之利誘之也。
永新吳清寧以英妙之年,際休明之運,方策名進士而獨好古文,已可謂豪傑之士矣。然方今以明經取士,所謂程文,又皆復乎古,以其所好固無害於所求也。讀清寧五七言詩,已清潤明快,賦已瀏亮純雅,記序已宛委有法,而余竊有獻焉。
清寧,廬陵人也,姑以廬陵言之:歐公,天下之望也 【 之望,四部叢刊本作「之文」。】 ,百世之師也,宜以為歸;須溪,衰世之作也,然其評詩數百年之間一人而已,獨非子之師乎?因二公之盛,浚六經之源,益溯而求之,海內之名,必歸子矣。
△豐水續志序
王順伯修豐水志之六十有三年,邑升為富州。又二十有五年,李君肖翁典鄉校,居五年,乃輯淳祐以來城池、人物、時政之蹟,及前志所未備者,為續志六卷。條敷類析,窮蒐極簡,將以垂信方來。
惟東南物產,豫章為下,故班孟堅曰物之所有,取之不足以更費,蓋自古然矣。是書於貢賦之變,未嘗不再三深致其意,使為政者少有仁恕,必能戚焉有動乎中,思復其舊。至於政教所施,必錄其善而遺其不善,此居其鄉不非其大夫之意,亦作志者之法也。
君以碩學粹德,起文獻之家,居儒師之位,祠先賢,尊景行,育人材,無所不用其道,猶惓惓是書,而豈徒哉!後之君子,尚求李君之志。
△蕭孚有詩序
廬陵蕭氏,世為達官,為能臣,至臨江從事煥有,復以政事稱,而其季弟孚有,乃以能詩聞。
夫為詩與為政同,心欲其平也,氣欲其和也,情欲其真也,思欲其深也,紀綱欲明,法度欲齊,而溫柔敦厚之教常行其中也。孚有之詩,韋出也。讀韋蘇州詩 【 讀韋蘇州詩,四部叢刊本作「讀蘇州韋公之詩」。】 ,如單父之琴,武城之弦歌,不知其政之化而俗之遷也。海內之學韋者,吾識二人焉:涿郡盧處道、臨川吳仲谷。處道有爵位於朝,有聲名在天下,其氣完,故獨得其深厚而時發以簡齋。仲谷,隱者也,其氣孤,故獨得其幽茂疎淡而時振以岑參、崔正言。今復得孚有焉。
孚有生文獻之家,襲富貴之業,而性情溫厚,辭氣詳雅,故其為詩,周旋俯仰,舉相似焉。此非獨善學韋也,亦居相似而性相近也。使他日推以為政,民必有不忍欺者。蕭氏之未艾,於此可卜焉。予聞其師劉君桂翁亦深造於韋,豈固有所自耶!
△孔氏譜序
孔子世家一卷。其派之在江西而顯者,是為臨江三孔。三孔之子孫曰克己者 【 三孔,四部叢刊本無「三」字。】 ,是為先聖五十五世孫,由江西不遠三千里拜曲阜林廟 【 三千里,四部叢刊本作「千里」。】 ,且因以考訂其譜牒,而收其所未續者,傒斯得與觀焉。於是肅然敬,悚然懼 【 肅然敬悚然懼,四部叢刊本作「悚然敬肅然懼」。】 ,進而告之曰:
凡天下之受姓命氏,未有非聖賢之後者也。凡有尊祖敬宗之心,未有不知重其譜牒者也。然徒知重其譜牒而不知求夫尊祖敬宗之實,猶無譜牒也,猶非其子孫也,而況孔子之世家乎!夫孔子,魯之陪臣也,去今千七百有餘年矣 【 餘年,四部叢刊本作「餘歲」。】 。天下至今誦其書,講其道,祀之以天子之禮樂,戴之如天地,仰之如日月,親之如父母者,果何以致是乎?衢路庸衆,尋常之人,一有不合於孔子之教者,猶得指而議之,而況其子孫乎!其為孔氏之子孫,亦難矣。故籠天下之陸海,不足以為其富;極天下之爵祿,不足以為其貴;窮天下之奇珍異器,不足以為其寶。其可富、可貴、可寶者,在聞乃祖之道。而凡學孔子者,猶必以是為務,而況其子孫乎?夫譜其譜者,尊祖之器也。道其道者,尊祖之實也。敬之勉之,勿徒抱其虛器而號於衆曰:「吾先聖之子孫也。」吾懼其有議於後者矣,子其慎之。天曆二年二月丁酉,後學揭傒斯敬書。
△重修揭氏族譜序
揭氏稱漢安道侯之後者,我桂陽府君據夾漈通志而言也 【 夾漈,四部叢刊本作「夾際」,誤。宋鄭樵,號夾漈。】 。旴江之族與我同出 【 旴江,原作「盱江」,誤。據四部叢刊本改。下同。】 ,乃祖楚司揭氏。汝寧之族則又祖漢陽信侯。三者政未知所定也。旴江與豐城之始祖,兄弟也。今豐城稱始祖為旴江府君,誤矣。唐乾寧二年,僕射鎮以敗上官逢之功,加銀青光祿大夫,持節袁州諸軍事、守袁州刺史兼御史大夫、上柱國,有勞績於袁,子孫世居袁,於豫章、旴江為近。且我始祖府君其名政與僕射類,豈其兄弟遭五季之亂,遂散處諸郡耶?是未可知也。然我先世之雄文盛德,在宋由進士而入者,科不乏人,自足著白於無窮,又豈敢重貽拜汾陽之譏。
大德中,族兄允中合諸譜而修之,今則以寧兄復續而廣之。讀此者油然孝弟之心,淒然霜露之感,必有不待喻而興者。凡我子子孫孫,尚敬之哉!
△送劉旌德序
凡為進士有謁於予者,余必有以告之 【 有以告之,四部叢刊本作「有告以之」。】 ,余亦忝進士之名也。至於廬陵劉君粹衷 【 胡思敬校云:「自『凡為進士』起,至『至於』止,凡二十五字,文粹本無之。」劉君粹衷,四部叢刊本作「劉粹衷」。】 ,余知己也,方擢高科,拜新安之命而去,余乃未有以告之。粹衷亦以憂不果。上今再調宣之旌德宰,而終不能有以告之 【 不能有以,四部叢刊本作「不有以」。】 。何也?粹衷之所受學皆賢師,所與遊皆良友,所言皆仁義道德之懿,所行皆孝弟忠信之實。舉於鄉而無忝,選於有司而無慚,余不及則有之矣,未有能過之者,誠無以告之也 【 告之,胡思敬校云:「『告』字原誤『過』,天順本同,據半畝園文粹改。」四部叢刊本亦作「過」。】 。
然上之取士,先德行,次經學,次文藝,次政事,其法甚敍,其道甚備;歷廿餘年 【 廿餘年,四部叢刊本作「二十餘年」。】 ,非不久,累七科之士,非不多;而天下政煩教弛,民情壅塞,風俗不興,上之澤不下流,日甚一日。其故何哉?豈學無賢師,遊無良友,以仁義道德為虛言 【 虛言,四部叢刊本作「虛說」。】 ,以孝弟忠信為曲行,特竊其言以取祿位,非有躬行之實歟?豈猜賢忌能者尚多,懷姦挾詐者益衆,附之則安富尊榮,違之則貧賤憂辱,雖儒者亦委而從之歟?抑瑣瑣州縣,上迫大府,震之以不仁之威 【 震之以,四部叢刊本作「震以」。】 ,壓之以非理之勢 【 壓之以,四部叢刊本作「壓以」。】 ,雖欲自竭,有所不能,雖能,有所不容者歟 【 「有所」三句:胡思敬校云:「『有所』下脫『不能雖能有所』六字。」今據四部叢刊本補。】 ?抑任小者不可以謀大,任輕者不可以圖重,守一官則治一官,居一職則治一職,非宰相不足以變天下之化,易天下之俗,雖更七科,柄用者尚寡歟?夫何儒者之無益於國也?非儒者之無益於國也,不能盡儒者之用焉耳!
今粹衷之為旌德也,有君子之譽,挾進士之名 【 之名,四部叢刊本作「之號」。】 ,居一邑之長,寄百里之命。得於己者,有躬行之實;待於人者,無越分之望。是非聽乎理,屈伸由乎道,乘饑渴之餘,反貪暴之風,政教之流必浩浩乎若奔川東注,風俗之變必靡靡乎若長風偃草。儒者之效,吾覩之有日矣。余何以告之!雖然,粹衷所治一邑耳,由一邑而天下,是在天子與宰相能用不能用耳。勉哉粹衷!無畫乎世之不能知、不能容、不能用也。元統二年六月廿五日,揭傒斯序 【 「元統」二句:四部叢刊本無。】 。
△通鑑綱目書法序
孔子因魯史作春秋,以為萬世之法;朱子因司馬氏通鑑作綱目,以正百王之統;此天地之經,君臣之義,而聖賢之心也。世之言春秋者,自公羊、穀梁、左氏以下,無慮數十家,而義猶有所未明,疑猶有所未解者,魯史不可復見,且聖人之制作也,後之羽翼六經者宜莫如,朱子猶不敢言春秋,然綱目之作,非深得聖賢之旨者不能也。故朱子不言春秋,而知春秋者莫如朱子。世之言綱目者 【 言綱目者,「者」字四部叢刊本無。】 ,亦無慮數十家,既有春秋為之義例,又有諸史可以究其本末 【 本末,四部叢刊本作「始末」。】 ,且去朱子之世為未遠,而又有親及其門者,然言愈煩,義愈密。非深得朱子之意如朱子之知春秋者,不能言也,能言未有若廬陵劉氏綱目書法者。其辭則公羊、穀梁,其義則春秋,而其志則朱子也。
古之有天下者莫若舜、禹、湯、武,然湯有慚德,武未盡善。舜、禹之後得天下者莫如漢,曹氏親受漢禪,威加中國,卒不能奪諸葛孔明漢賊之分。元魏據有中國,行政施化,卒不能絕區區江左之晉而繼之。此萬世之至公而不可易焉者 【 易焉者,「者」字原無,據四部叢刊本補。】 ,而猶或易之,此綱目不得不繼春秋而作,而書法不得不為綱目而發也 【 而書法,四部叢刊本作「此書法」。】 。此朱子之志也。
劉氏諱友益,字益友。遭宋訖錄,閉門讀書,既深於經,復長於史。其為此書幾三十年 【 幾,四部叢刊本作「凡」。】 ,寸寸而較,銖銖而積,微辭隱義,高見特識,既足以啟發千載而中有無窮之憂,予故曰:非深知朱子之意如朱子之知春秋者不能言,能言未有若劉氏綱目書法者。而又曰:此朱子之志也。嗚呼,後之覽是書者尚求其志哉!天曆二年六月十日序。
△范先生詩序
范先生者,諱梈,字德機,臨江清江人也。少家貧,力學,有文章,工詩,尤好為歌行。年三十餘,辭家北遊,賣卜燕市,見者皆敬異之 【 敬異之,四部叢刊本作「驚異之」。】 ,相語曰:「此必非賣卜者也 【 也,四部叢刊本無。】 。」已而為董中丞所知,召置館下,命諸子弟皆受學焉。由是名動京師,遂薦為左衞教授,遷翰林國史院編修官。與浦城楊載仲弘、蜀郡虞集伯生齊名,而余亦與之遊。
伯生嘗評之曰:楊仲弘詩如百戰健兒,范德機詩如唐臨晉帖。以余為三日新婦,而自比漢庭老吏也。聞者皆大笑。余獨謂范德機詩以為唐臨晉帖終未逼真 【 以為,胡思敬校云:「二字文粹作『如』字。」逼真,四部叢刊本作「迫真」。】 ,今故改評之曰:范德機詩如秋空行雲,晴雷卷雨,縱橫變化,出入無朕。又如空山道者,辟穀學仙,瘦骨崚嶒 【 瘦骨,四部叢刊本作「疲骨」,誤。】 ,神氣自若。又如豪鷹掠野,獨鶴叫羣,四顧無人,一碧萬里。差可彷彿耳。晚尤工篆、隸,吳興趙文敏公曰:「范德機漢隸,我固當避之。」若其楷法,人亦罕及。
其居官廉直,門下不受私謁 【 門下,四部叢刊本無「門」字。】 。歷佐海北、江西、閩海三憲府,三棄官養母,天下稱之。嘗一拜應奉翰林文字,而有閩海之命,不果行。至順元年,年五十九卒。其詩道之傳,廬陵楊中得其骨,郡人傅若金得其神,皆有盛名。其平生交友之善終始不變者,郡人熊輈也。楊中將刻其詩,命其子繼文請序,為書其始末如此。嗚呼,若德機者,可謂千載士矣!楊中字伯允,傅若金字與礪,熊輈字敬輿。詩凡若干卷 【 范德機詩集(豫章叢書本)後署:「後至元六年正月五日集賢直學士朝列大夫富州揭傒斯序。」】 。
△書王鼎翁文集後序
余舊聞宋太學生廬陵王鼎翁作生祭文丞相文,每歎曰:士生於世,不幸當國家破亡之時,欲為一死而無可死之地,又作為文章以望其友為萬世立綱常,其志亦可悲矣。然當是時,文丞相興師勤王,非不知大命已去,天下已不可為,廢數十萬生靈為無益,誠不忍坐視君父之滅亡而不救,其死國之志固已素定,必不待王鼎翁之文而後死。使文丞相不死,雖百王鼎翁未如之何,況一王鼎翁耶!且其文見不見未可知 【 未可知,四部叢刊本作「不可知」,觀下文,應從。】 ,而大丈夫從容就義之念 【 之念,四部叢刊本作「之意」。】 ,亦有衆人所不能識者。
近從其邑人劉省吾得王鼎翁集,始見所謂生祭文丞相文。既歷陳其可死之義,又反復古今所以死節之道,激昂奮發,累千五百餘言,大意在速文丞相死國。使文丞相志不素定,一讀其文,稍無苟活之心,不即伏劍,必自經於溝瀆;豈能間關顛沛至於見執,又坐燕獄數年,百計屈之而不可然後就刑都市,使天下之人共覩於青天白日之下,曰殺宋忠臣,文丞相何其從容若此哉!故文丞相必死國必不係王鼎翁之文,其文見不見又不可知,而鼎翁之志則甚可悲矣。即鼎翁居文丞相之地,亦豈肯低首下心,含垢忍恥 【 忍恥,四部叢刊本作「忍辱」。】 ,立他人之朝廷乎!
鼎翁德之粹、學之正、才之雄、詩文之奇古,則劉會孟先生言之備矣,茲不復論,獨論文丞相之心與鼎翁之志云爾。
△城南宴集詩後序
京師天下遊士之匯,其適然覯晤,為千載談者之資,定百世通家之本,代有之矣。或以情附,或以義感,或以言求,其取友雖歧,苟軌於道,均可以著簡書而託子孫也。
城南茲集,得朋之義蓋備焉。以僕愚戇,亦俾在列。肴核維旅,酒醑維旨,威儀有數,長幼有秩 【 有秩,四部叢刊本作「有節」。】 。舉盞更屬,以親以久,比往風後,若勸若懲。弛以談諧,終歸雅則。殘月既墮,白露在庭,觴酌未闌,賦詩斯舉。飲者既不知其醉,而不飲者若素嗜焉。賓既不知其主,而主者亦自忘焉。居而殊方,出而合轍 【 出而,四部叢刊本作「出乃」。】 ,新知舊好,脗然靡間。則斯會也,不已難乎!「白頭如新,傾蓋如故」,昔聞其語,今見其真,特未知所以資千載本百世者果安在耳。
廬山鄭君真卿既序其會集之詳於前 【 真卿,四部叢刊本作「直卿」。】 ,余復申其交友之樂於後。君子所命,不敢廢焉。
△送胡伯友拜孔林序
胡某伯友,吾鄉之賢而秀者也,好學而篤志。嘗謂:「吾受夫子罔極之恩,欲一拜孔林而不獲焉。」至順三年夏,以職事上計京師,過任城,距曲阜九十里,欲往不可得。及竣事,將還,告余曰:「吾必一至孔林,遂所願焉。幸有以教我。」
余進而告之曰:夫能使吾知所以為人之道而盡心焉者 【 吾,四部叢刊本作「我」。】 ,夫子之教也,此所謂罔極之恩也。服夫子之教,盡為人之道,所以報夫罔極之恩也,非必造其居里,謁其林廟,而後為盡報夫子之道。辟之親,其生也,養之盡其樂;其沒也,葬之盡其禮,祭之盡其誠;其服於身也,惟父母之訓是承,可謂真孝子矣。其養也,葬也,祭也,其服於身也悉反是,曰必一造其親之墓而致其哀,焉得謂之孝子矣乎 【 謂之,四部叢刊本作「為之」。】 ?其事聖人也亦然。非聖人之學不學,非聖人之言不言,非聖人之行不行。其服於身也悉反是,而歲必一至孔林而展其禮,焉得謂聖人之徒矣乎?吾既知所以為聖人之教,所以為人之道,吾盡吾知,而行吾所知,其報夫子罔極之恩孰大於是。舍是,人必謂要譽於鄉黨朋友而已。夫讀聖人之書,求聖人之學,能思其罔極之恩,必求其里居 【 里居,四部叢刊本作「居里」,依前文當從。】 ,謁其林廟,斯過人亦遠矣。雖然,子其勉之 【 子,四部叢刊本作「吾子」。】 !秋八月六日,揭傒斯序。
△送張掾序
張君用以吏起南陽,歷澧州,升憲府,一旦又掾于監察之庭,君用亦榮矣,而余竊有言焉。
夫今之號稱風憲者,下而肅政,上而臺察,皆朝廷耳目之寄,四海生民之命,以伐姦立善、扶綱振紀為職任,而得陽陽言天下得失,拔智巧之所諱避 【 諱避,四部叢刊本無「避」字。】 ,莫如監察御史。得與監察御史執簡牘,必可否 【 可否,四部叢刊本無「否」字。】 ,持是非,又莫若為其掾。則居是任者,其責不既重矣乎!以至重之責,而惟招人毫髮之不慎,報其草芥之私顧,以售其黜陟之威,以逞快其欲心,其為害亦大矣。
然君用之為人,高明果毅人也,公而忘私人也 【 公而,四部叢刊本下衍一「無」字。】 。夫高明則情無不察,果毅則事無不斷,公則理無不得。持是以往,何憂其不名之立、功之盛哉 【 盛,原作「不盛」,胡思敬校云:「不字衍。」是。據四部叢刊本刪。】 !然余竊又有獻焉。
傳曰:宥過無大 【 無大,四部叢刊本「無」下衍一「無」字。】 ,刑故無小。又曰:舉直錯諸枉,能使枉者直。故以小善而掩大惡,則為惡者滋;以小過而棄大善,則為善者懼。舉不當賢 【 舉,四部叢刊本作「賞」。】 ,罰不及罪,謂之不任。故君子平其心而直其氣,思其職而竭其力,樂其效不計其報。君用其慎之哉!
君行見吾故人朱仲章,亦稱高明果毅、公而忘私人也,其為我謝焉。
△送陳文學序
新授靖州會同縣文學旴江陳君將行 【 旴江,原誤作「盱江」,依四部叢刊本改。下同。】 ,而通國之人皆笑之。巧者笑之以拙,愚者笑之以狂,強者笑之以不奮揚,弱者笑之以不自愛其身。其言曰:「繇旴而靖,水陸行幾三千里,高如梯蒼天 【 蒼天,四部叢刊本下衍一「天」字。】 ,深若航大海,穿虎豹,摩虬龍,又何必弊弊焉為一文學哉!」君方趣裝具糗糧,倓然若不聞 【 不聞,四部叢刊本下有「不見」二字,當係下文「覔」字致衍。】 ,覔覔然笑且咍 【 覔覔,四部叢刊本無。】 。行有日矣,告余別。
余曰:人之笑子者衆矣,子無以人之笑而自喪也。人之笑子者,不知子者也。人之笑子者,官卑而地遐也,不聞笑子之學也。夫文學雖卑,王官也。會同雖僻小,王邑也。吾守王官,居王邑,食王祿而行吾之道,夫何不可之有!子行矣,其篤爾行,謹爾言,敬爾儀,毋蔽爾私,毋徇爾財,求其可事者事之,可友者友之,可教者教之,以無替王官、尼王化,竭吾職而已,又安知官之卑、地之遐乎?且子方盛年而親未老,政自樹立之日,苟可以行其道,雖寒荒窮髮之外,將不暇顧,況會同哉!子行矣,勉旃,善自樹立,官卑地遐,非子之病也。今之笑子者,將拜子矣。
△贈醫者湯伯高序
楚俗信巫不信醫,自三代以來為然,今為甚。凡疾不計久近淺深,藥一入口不效,即屏去。至于巫,反覆十數不效,不悔,且引咎痛自責,殫其財,竭其力,卒不效,且死,乃交責之曰,是醫之誤,而用巫之晚也,終不一語加咎巫。故功恆歸于巫,而敗恆歸于醫 【 而,四部叢刊本無。】 。效不效,巫恆受上賞而醫輒後焉。故醫之稍欲急于利,信于人,又必假邪魅之候以為容,雖上智鮮不惑。甚而沅湘之間用人以祭非鬼,求利益,被重刑厚罰而不怨恚 【 怨恚,四部叢刊本作「怨惠」,誤。】 ,而巫之禍盤錯深固不解矣。醫之道既久不勝於巫,雖有良醫且不得施其用,以成其名,而學者日以怠,故或曠數郡求一良醫不可致。嗚呼,其先王之道不明歟?何巫之禍至此也!人之得終其天年,不其幸歟!
吾里有徐先生若虛者,郡大姓也。年十五舉進士,即謝歸業醫。人有一方之良,一言之善,必重幣不遠數百里而師之,以必得乃止。歷數十年,其學大成,著易簡歸一數十卷。辨疑補漏,博約明察,通微融敏,咸謂古人復生。其治以脈,不以證,無富貴貧賤,不責其報,信而治,無不效。其不治,必先知之。惟一用巫,乃去不顧。自是吾里之巫,稍不得專其功矣。余行數千里莫能及,間一遇焉,又止攻一門,擅一長而已,無兼善之者。來旴江 【 旴江,原誤作「盱江」,依四部叢刊本改。】 ,得湯伯高,該明靜深,不伐不矜,深有類于徐。余方憂巫之禍,醫之道不明,坐視民命之夭閼而莫救,而愛高之學有類于徐 【 而愛,四部叢刊本作「而莫愛」。】 ,且試之輒效,故幷書巫醫之行利害及徐之本末以贈之 【 之行,胡思敬校云:「『行』字衍。」有「行」字亦通,故仍其舊。】 。嗟夫,使世之醫皆若虛、伯高,信之者皆吾里之人,巫其能久勝矣乎!
伯高名堯,自號常靜處士。若虛名棪。聞廬山有郭氏,號南寄者,亦有名。
△夷白先生集序
靖州史君郭履以外舅夷白先生鄭氏所著須堂集若干卷請序於豫章揭傒斯,序曰:莆田鄭氏自夾漈先生以博學聞天下,其後百餘年有夷白先生。夷白先生蚤孤窮,學於林皋父先生,林皋父先生大奇之。年十五六,即棄去,日縱飲博,豪游市肆間,林先生患之。一日適過林先生門,先生出遇之,召閉齋閣中數月,日夜切責詬辱之,遂大感悔,悉謝絕遊從,研極經史,下至百家外說,無所不涉。放筆為文,厓崩岸豁,幽詭變眩,赫然如臨百萬之兵,謀勇捷出。宋末以鄉試與計偕不第。大臣薦有史才,得召試史館,去之淮漢間,與諸健帥豪士游,氣益橫厲,多感激慷慨之言。入國朝,辟聘交至,杜門不起。著古易觀玩等書,探聖人之微,立後世之的。子孫賓客,相對竟日,聞一語輒汗下。其學行大抵類夾漈先生,或謂其詩文之奇古過之。
悲夫!世復有奇偉博達之士若夷白先生者乎?使先生所遭皆合乎志,少盡其用,則英光威烈不與古人飛馳于汗簡哉 【 威烈,四部叢刊本作「盛烈」。】 !而林皋父先生亦不泯然于世,交稱道之矣。顧以是託余 【 是託,四部叢刊本作「是記」。】 ,不亦重可歎哉!先生名鉞,字偉節云。
△純德先生梅西集序
純德先生郭君諱隚,字德基,長樂人也。世以明經顯,號「書廚郭家」。父正子,宋名進士,好春秋,著春秋傳論,由是治春秋者多師郭氏春秋。先生少孤,母林教育之。長通六經,尤長於易,著易述,治易者復師郭氏易。而素尚高潔,登山臨水,雅歌投壺,賓饌無虛日。酒酣為文,下筆不少休。每一篇出,爭相傳寫,皆效其體。閩中多名士 【 名士,四部叢刊本作「居士」。】 ,莫敢與比,先生亦未嘗少自矜衒。人有一善,稱之不極不置,故人樂出其下。初補太學生,宋亡,居鄉教授。至元中,以遺逸起家,三為郡文學。所至相賀以為得師。先生之文益高,道益尊 【 益尊,四部叢刊本作「亦尊」。】 ,而亦以是終焉。
閩之賢者黃監簿仲元論先生曰:「動靜可識,近乎時;真介不絕俗 【 真介,四部叢刊本作「真人」。】 ,近乎知;獎士成名,近乎仁。其有道者。」鄭國史鉞曰:「先生之文流出肺腑,詩有開元、元和風致,長短句妙處逼秦、晏。」今翰林學士承旨程公廉問閩海時,尤相雅愛,亦曰:「其談經明白統貫,不刻鑿以為異。其詩若文,和平沈潔 【 沈潔,四部叢刊本作「沈深」。】 ,不琢鏤以為工。其為人疎通慷慨,謹簡易直,不矯亢以為高。其為子為父孝以慈,其與人交彌久而孚益遠而不可忘。蓋先生之質全于天,先生之文粹于學。不求敬而人敬之,不求愛而人愛之,不求知而人知之,不求傳而人傳之。」嗚呼,此所以為先生也耶!
皇慶二年夏,先生之子履由太子太傅府長史出知靖州。其行也,集先生之詩若文若干卷,曰梅西集,屬余序。噫!余能序先生之文耶?然余樂其人,慕其道,好其文,庶幾可以託不泯,遂序之。純德,其門生故友之所謚云。是歲六月朔,豫章揭傒斯序。
△送程叔永南歸序
翰林程公以儒術起家,出入三朝,德盛望隆,為國名臣,為江南第一。今天子即位,加恩近臣佩相印者以百數,惟公屹然嶽立,不倚不阿,繇是名日登,天子亦以為得大臣體 【 得大臣體,「得」字原無,四部叢刊本同,胡思敬校云:「『大』上脫『得』字。」是,因據補。】 ,特超遷三官,追贈其考妣,官其一子同知南豐州事,賜七品服,於是寵榮至矣 【 寵榮,四部叢刊本無「榮」字。】 。人咸以為宜,而公惕然踖然如不勝,人益以為難。南豐君行且有日,又屬禁時,不得奉尊酒寫萬里之懷,迺為之辭曰 【 迺,四部叢刊本作「迪」。】 :
君為郢公之孫 【 之孫,四部叢刊本下衍「之孫」二字。】 ,翰林公之子,日連衽結鞅而來者非名卿大臣,則高人俊士,凡修齊經濟之道,進退揖讓之節,忠孝廉恪之本,宜皆飫聞而熟見之矣。君籍旴 【 旴,原作「盱」,依四部叢刊本改。下同。】 ,南豐,旴屬邑 【 旴屬邑,四部叢刊本作「屬邑旴」。】 ,今雖別為州,猶鄉邦也。凡地之險易,民之情偽,務之緩急得失,亦素講而深喻之矣。君又才高而識遠,氣和而節下,機未發而彀釋,聲未振而響應,以之剸繁劇,解盤錯,事上而接下 【 接下,四部叢刊本作「節下」。】 ,莫不宜愜,吾惡能言之。君見巷列之樹乎?其初也,既宜其地 【 既宜,四部叢刊本作「宜既」。】 ,而封植之矣。又灌以液之,援以周之,剔其蠧蝕而時視之,靡不曰:吾將夏息其陰,冬取其材以成室屋矣。而往往不相待焉。幸而後之人愛而有之,否則撤其藩垣,肆其狂馳,牛馬觸劘,樵牧扳援,先披其枝,後撥其根,見者傷嗟,聞者憤惋,不亦悲夫!人之積德累行,食勤衣苦,遠者數十世,近者百數十年,所以厚其子孫,厥惟艱哉。故周公有鴟鴞之貽,魯人作閟宮之頌 【 作,原作「貽」,四部叢刊本同,胡思敬校云:「『貽』字當是『作』字。」是,因據改。】 ,誠知基構之難 【 基構,胡思敬校云:「『基』原作『機』,魏校改。」四部叢刊本亦作「機」。】 ,承繼之甚不易也 【 不易,四部叢刊本作「不一」。】 。今若君之家者,亦已寡矣,而君又將有民社之寄焉。夫世降不古者亦已久矣,吏民之憸巧,豪橫之伺候,利誘之蕩汨,臧獲之貪黷驕慢,小有不誡,則祖宗為辱,不亦甚可畏哉!伐柯伐柯,其則不遠。能如翰林之於郢公,則善矣。雖然,吾何以為君言哉!位已高而意益下,官已大而心益小,祿已厚而慎不取,此孫叔敖所以治楚也。以是三者而行之以誠,亦庶乎其善也。敢書以引。
△送族子時益赴南康主簿序
古者內自御史府、諸監寺,外及郡、縣,皆置主簿,內掌印勾撿稽失,外關錄諸事省署文書。今惟縣置之,然得與令丞列坐聯署,相可否,關決事,其職乃與令等。令曰「可」,主簿曰「不可」,不可行也 【 不可,四部叢刊本無「可」字。】 ;主簿曰「可」,令曰「不可」,不可行也 【 不可,四部叢刊本無「可」字。】 。凡獄訟期會署文書,又必自主簿始,以次至于丞若令,主簿不可,即尼不行,令雖尊,亦有所不得專者。故令、主簿必惟其人。
族子時益,性廉而平,氣和而清,孝友行于家,忠孝著于宗族鄉黨。通經學古,敏而能下。嘗以國書教授臨江,上下交稱其賢。今又主簿南康,吾知必得其職矣。然子雖賢,令非其人則不能以行;令賢,郡太守、佐非其人,亦將有所不行。余聞新邑令則蔣君也。余嘗與之友,讀書習律,和易平恕 【 和易,原作「和一」,依四部叢刊本改。】 ,賢令也。郡太守趙公,余亦嘗接言論于朝,好古博雅,賢守也。其佐幕則一君為元僚,一君以憲掾起家,廉直明慎 【 明慎,四部叢刊本作「明任」。】 ,賢佐也,余知之最有年。夫令賢,郡守、佐又賢,子雖有不及,猶將容之,況以子之賢乎!余不獨為子之幸,實為南康民之幸。吾聞南康有八百毒龍,不深潛遠逝,則將化其德而從之矣。古者主簿之職,勾稽得其當,猶有去為御史,為卿、監、令僕者,子其勗之。
△送李克俊赴長興州同知序
夫今之所謂善政者,亦曰廉而已矣。廉非為政之極,而為政必自廉始。惟廉則欲必寡,欲寡必公,公則不匱。然天下皆知廉之為貴也,而莫知為之。何也?祿薄而任重,內不足以給其妻子,外不足以應其誅求,孰能不為之動哉!設有一人焉,則自以為度越恆人且萬萬矣。遂乃傲大府,慢同列,奴視胥吏 【 胥吏,原作「胥史」,依四部叢刊本改。】 ,而草芥其民。及夫怨怒並興,禍釁交作,又自咎曰:廉不可為如此。人亦曰:廉不可為如此。於是改行易節,售私騁欲,波蕩而火焮,廉恥之道無遺矣,不敗不止 【 不敗,四部叢刊本誤作「不敢」。】 。夫如是,政何由善,民何由生哉!故知貴廉而能保其名者,恆求一二於千萬也。
吾獨於河東李君克俊之貳長興也,躍然為之喜 【 喜,四部叢刊本作「善」,當係形近而誤。】 。君之先人,是為集賢侍讀學士,敭歷中外餘四十年,天下號為能臣。凡為政之道 【 凡,原作「此」,依四部叢刊本改。】 ,必講之有素,君又饜飫于詩書,沈酣于禮義,其平易足以近民,長興又為浙右上腴,食公田之入,足以自給也。他日稱廉循者,實於君有望焉。夫廉者固君子之事也,不可以多上人。
△送劉真叟赴廣東憲幕詩序
淮西有賢士曰劉君真叟,初從諸生間,有能詩聲。至大初,部使按行至郡,其掾方端甫,剛直廉正人也,雅知人,聞君名即言於部使者 【 言於,四部叢刊本無「於」字。】 ,命有司貢焉,將用為掾。會有令,君以南士罷。僉事鄭公善明獨深惜其才不得用。
君方閉門讀書,大肆于學,將就試有司。延祐七年春,鄭公持節南海,道遇故掾張信卿 【 故掾,四部叢刊本作「故善」。】 ,語劉君甚悉,即召與俱。君歎曰:「士為知己用,用不用,命也,吾不可以負鄭公。」乃杖策踰梅關,下韶水,不遠二千里往從之。余適遇于章江之上 【 余適遇于,四部叢刊本作「適余過于」。】 ,諸士友為詩以豔其行,復請余序所由來。然余觀劉君以粹德實學、長才修名,政恐區區一掾,不足以辱劉君;而鄭公能知人如此,能下士如此,劉君固不得辭是行也。夫公卿下士,可以觀其政矣。君子見,賢人出,可以占其時矣。故余不以劉君受知鄭公為喜,而以鄭公能知人下士為喜;不以劉君得一掾為喜,而以賢人君子出應其時為喜。劉君勉乎哉!余望子於青雲之上,復繫以詩曰:
新栽桂楫發龍舒,南度梅關謁使車。霜氣春隨五色筆,虹光夜入滿船書。天涵聖澤鯨波澹,雨洗蠻荒瘴霧虛。日晏從容蓮幕裏,知君隨地有安居。
△宋史論序
傳曰:五帝異樂,三王不相襲禮。聖人非惡同而好異也,勢不能也。是故聖人執經以達道,君子因時勢以立業。經有定位 【 定位,四部叢刊本作「立位」。】 ,權無常勢,變化消息,與時皆極。知此則可以明古今之故而制當世之務矣。
集賢大學士、樞密院使大梁王公,歷觀先儒論前史之得失 【 前史,四部叢刊本作「前世」。】 ,必責以五帝三王之事,乃本司馬氏通鑑作歷代史論 【 歷代史論,四部叢刊本作「歷代論史」。】 ,一本陳均宋編年備要作宋史論,凡十數萬言。不為甚高之論,而求中行之實;不務辭藻之富,而求理義之當。執經達權,得易隨時之義;彰善黜惡,有春秋責備之法。所以求當於古人 【 所以,四部叢刊本無「以」字。】 ,垂訓於將來也。而於「宋論」尤加詳焉。
其稱太祖之得天下也,無異前代,而能建過唐之祚,接繼堯之統者,立國以仁,設教以儒,此有道之長也。所深惜者,太祖無婁敬之臣,太宗有魯桓之行;神宗首用王安石,以啟宋室中衰之深根 【 宋室,四部叢刊本作「宗室」。】 ;哲宗起章惇,徽宗任蔡京,以致播遷之極辱;高宗為中興之主,而李綱、張浚廢錮,宗澤憂死,岳飛見殺 【 見殺,四部叢刊本無「見」字。】 ,黃潛善、汪伯彥、秦檜之徒彙征旅進,更為腹心,拒絕和之議,棄恢復之幾,甘宴安于窮陬,忘祖宗之大恥;孝宗既非剛明之主,徒聲北伐之辭;寧宗之疾,委柄侂冑;理宗之立,歸德彌遠,羣邪輻輳,善類日消,不顧唇齒之謀,竊取復讎之美;馴至度宗,權歸似道,欺君敗國,卒至覆亡。三黨之禍,成于三變。四凶之毒,繼于五鬼。反覆小人之情狀,痛悼君子之椓喪。讀之千載之下,猶當拊膺扼腕、流涕而永嘆也。
至論其家法、規制、人才、文物,則薄唐而陋漢;南北並國,則帝宋而虜金。以王欽若收溼穀、蠲旱租、放逋責,呂惠卿却西夏,丁謂經制施黔,雖小人猶有所取。趙普修私怨,韓琦刺義勇,司馬光改助役,范純仁復青苗,劉贄等議調停,文彥博、呂大防主回河,寇準薦丁謂,張浚抑李綱、殺曲端、引秦檜,雖君子而猶有所憾。若此之類,不可殫陳。皆矯然出于羣思衆見之中,嶷然立于大公至正之表,所謂「聖人復起,不易吾言」矣。
嗚呼!讀詩書而不知經權之道,時勢之宜,孔子曰:「雖多亦奚以為!」夫國以賢興,以諂衰;君以忠安,以忌危。何自古人主之悟者恆鮮也。以公文學、行藝、才識、器度,直內而方外,憂國如憂家,身事五朝,位歷二府,雄名碩望將五十年,猶以餘忠遺智託之空言,使天下後世之為人君為人臣者知所龜鑑,而為宋成書者亦有所折衷焉。雖然,今天下之望於公者,其止是哉!敢書以為宋史論序。